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价值。到底这些是什么样的东西。这涉及经济学最根本的问题,价值、利润到底是什么?而且要与经济数字GDP拉上关系,因为它就是价值的总量。这里先不看马克思对价值定义、认识和看法,以免被认为带有意识形态偏见。
西方流行经济学认为价值总量GDP就像生产涵数一样的东西,它代表是实物和虚拟的效用产出,以及生产积累。那么按这个推论,价值及价值量代表的肯定是某种财富。这个财富被他们认为与实物或者虚拟的效用商品、生产积累的机器等有关。
我们先用排除法看看价值总量GDP是否与这些有关。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10%不到的富人占有社会90%以上的价值量,所以先要从他们说起。他们的占有的价值量,这包含了他们的物质消耗价值和作为资本的生产积累价值。
而这些价值量,到底与实物、虚拟效用商品和生产积累有没有关。富人和穷人相比,他们吃、穿、住、娱乐所用的物质及人力消耗,实际上并没有价值量表现出来的与穷人相差那样巨大。就某个富人而言,他和他的家庭不可能吃千万个人的食物、穿千万个人的衣服,住千万个人的房子。但富人吃的食物大餐,穿的名牌衣服、高档药品、住的豪华别墅、汽车等,确不是穷人享用得起的。豪华别墅、汽车等这些还好说,就食物大餐、名牌衣服、高档药品而言,其实物和劳动力消耗与穷人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除去资源稀缺的药品,就很多品药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些粉末,其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消耗是极低的,和穷人用的很多商品其物质和劳动力的消耗其实差不多。如:在古巴一个种相当于8美分的药品,在美国能卖到几百美元。但通常的情况下,穷人就是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穿不起名富人所穿牌衣服,如果他们想追求这些不得不拿出交换的劳动力来交换,就也是支付更多的钱。名牌衣服或者高价药品所代表的就是身份地位的像征,与纯粹的物质及劳动力成本其实无关。
这实际上可以证明富人的物质消耗与穷人差距不大,而且穷人的数量更为庞大,其总实物及虚拟服务的物质、劳动力消耗其实是远远超过了占社会人口少部份的富人,但为什么富人的对价值量的占有为什么还90%,这是令人费解的现像。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的大多数商品,都是为普通人生产的。可有人会说富人会把大量的价值量当作资本积累起来。也就是说当成生产能力准备积累起来,如果说是生产能力准备联系到实物,自然想到机器。但联系到统计,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联系到统计,以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来说65%的资本是土地,这一比例在长期的历史中是趋于稳定的。而土地显然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是生产涵数,这就意味着投资而转化的只是地产价的增价值和地价的上升,与机器的增加根本没有关系。而机器库存的一会不会超过20年,以前的机器早就报废不。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折旧,从实物和技术的角度表示机器的磨损状况,显然各种不同的机器设备在技术和实物上的磨损程度是不同的,政府也不可能知道,但为了防止偷税政府严格规定统一的折旧比率,也就是说机器的使用很难超过20年。显然机器的积累并没有像资本的积累那样成几何倍的增长。如果说资本是机器的话,假如全世界发生超级自然灾害,人类退回到石器时代,但只要技术人员还在,存在着大量的人口,人类最多几十年就能恢复到原有的物质文化水平,但奇怪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价值总量,很少有在几十年的时间的赶上发达国家的。就我们中国而言产业工人上亿,而美国只有几百万,只要在知道技术的前提下,用不了一年就能生产出这所有的机器,但是在价值量上赶上美国确不可能。显然资本不是机器。而现实中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西方人来中国,带来的只有一个芯片,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他们使用的是美国印发的美元,而不是机器,机器、厂房、工人全是购买中国土地上生产的。
据统计实物生产及劳动之间相互交换形成服务在价值总量GDP所占的比重很小,占65%以上的是作为资本的土地,剩下的35%中绝大部门,也是商标专利这些。而真正的实物生产和虚拟效用服务所有的比重是很小的不会超过10%。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富人真正的要兑现所有的价值量,用去够买物质或虚拟商品,显然会导致物价上涨,还是会有大量的商品最终剩余,同样富人和穷人把钱存入银行,物价会下降。
对于消费和储蓄我们可以从货币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银行来说必须有存入的储蓄,和可供贷出的借贷。如果假设人们的储蓄是作为银行存款保持的(这在货币供给的统计上即是),那么人们能不能把作为储蓄的银行存款多取出10%用于消费呢?显然不可能,这必然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同样,人们也不能多储蓄10%作为银行增加的存款而没有相应的投资贷款,这也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当人们试图这样做时,必然会使商业银行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而阻止人们改变货币量值消费与储蓄比例的企图,或通过经济波动来加以调节。也就是说刺激或者不刺激消费,其结果不会影响生产过剩还是不过剩,造成过剩的原因显然是由于分配的差距形成的,对于名牌衣服、高价药品来本身来说,虽物质成本很低,但它就是为富人生产的,货币价值上的差距代表的是金钱支配劳动的地位。而穷人们要想获取这些必须拿出更多的劳动力换取收入来交换。以美国人来说,不管技术怎么变化,老一代的美国人拼命的攒钱而现在年轻人却大量的负债消费,但奇怪的是,统计上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确没有多大变化,无非消费品的排列组合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虽然排列组合上有一定的改变,但就其物质生产本身而且其劳动消耗是不大的,以前有上千万的产业工人,而现在确只有几百万。但借贷消费意味着的是什么,意味着更多的人们把更多的劳动力拿出来交换货币符号,形成更大量的雇佣劳动,每个人生活因此变得更累,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关系,就像一个吞噬劳动力的巨大怪兽,在不断的吞食保贵的人类劳动,或许这些劳动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无关,但确生产了资本,形成了价值,金钱游戏追求的是对人的控制,对于个人来说失去的是更多的自由时间,生活变得更加的匆忙。
一切都明白了,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错的,价值总量GDP不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总和。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雇佣性的劳动形成价值,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显然马克思是把价值当作支配、计量雇佣劳动力的尺度。(《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价值即商品货的抽象劳动力”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它本身不过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或者说是一种商品在一定历史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论》剩余价值篇“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的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份(花在工资上的那部份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份资本(也就是自己的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仅仅由于这一点,商品或者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才作为资本生产出来。只有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如果说价值代表的是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那么我们假设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的所有劳动都被资本家雇佣,资本家通过买卖劳动力,一进一出得到的数字正好与GDP相吻合。这意味着GDP代表的是雇佣劳动的总和,不管流行经济学家怎么定义它,都不能改变这个本质。所谓的经济增长,根本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GDP根本就与生产涵数无关,不能代表社会财富增长。
以我们国家的教育、医疗、医药行业市场化来说。本身这些共公领域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较低的,但教育产业行业和医药行业的企业从中赚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利润),当这些利润兑现时,兑现的正是劳动力。人们为了就医看病,供子女读书,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使得生活更累。GDP代表的就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它像一个巨大的怪兽在吞噬着我们,使我们失去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真正的用于生产和劳动力之间相互交换的服务所占的比例占雇佣总值(GDP)的份额很小,这意味着本该活得更加轻松的人们活得更累,而且只要资本主义不消亡还将会更累。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05070&page=1
GDP的实质
版主: jack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2 访客